织造生产文化发展,古今发展有这么几个过程:
原始的织造工具有骨针、骨匕、纺坠等,从骨针发展为引纬的杼子。
汉代丝织技术已达到全面发展阶段,织机机具已较完备。
唐代束综提花技术逐步普及,并将多综多蹑机和束综提花机结合起来运用,使纬显花织物大量出现。
宋代织造工艺达到配套和进一步完善,有关蚕织生产著作传世较多。
元代民间织造相对削弱,官织生产则偏重绫罗锦缎等品种,特别是织金锦发展最突出。
明清时期手工丝绸织造品以江南三织造(江宁、苏州、杭州)生产的贡品技艺最高,现在作为南京云锦织造传承企业之一宜贡坊,其开发的云锦产品中各种花纹图案的妆花纱、妆花罗、妆花锦、妆花缎等富有特色。此外,赋予民族传统特色的蜀锦、宋锦、织金锦和妆花(云锦)锦合称为“四大名锦”。
原始的织造工具有骨针、骨匕、纺坠等,从骨针发展为引纬的杼子;骨匕形成织作用的整经工具,已用于分经和整经。春秋时的“鲁机”,是用于素织的斜织机,它由绞杆、综、定幅筘、幅撑、经轴、卷绸轴、引纬、打纬及机架组成,是较为完整的织具,在工艺上已具有边经张力控制和排除经丝疵点等功能。周代在原始腰机提花、挑花的基础上,增加地综和花综、导线棍、绞棍等,发展为多综提花技术。在有支架的织机上,织地纹综片之前,加上起绞综片装置,就能制织绞经组织的罗织物。到战国时期,手工业空前发达,织造工艺技术有了较大提高,织机上已采用牵挺(即蹑、脚踏板)。蹑是提高织造速度的重要构件,原来织机上的综片,是用手来提综的。改进后可用脚踏来控制升降,使织造技术提高了一大步。随着丝织技术的进步,机织工具的改进,丝织品种也日益增多。织物组织由原来的平纹和斜纹两种组织,发展为各种变化组织、联合组织、绞纱组织和重经组织等。平纹及平纹变化类织物有纱、绡、毂绉纱)、纨、缟、绨、缦等。绡、缟、纨是生织类丝织品,缣是用并丝而织的纬重平织物,绮是斜纹及斜纹变化类织物。还有平纹绞纱而成的纱罗织物,多彩经的重经织物等,都是织造技术的新发展。说明织造工艺已由简单加工向复杂加工方向进步。同时在织物纹样方面,也从原来以几何纹、小花纹为主,出现了大花纹织物。
汉代丝织技术已达到全面发展阶段,织机机具已较完备,除素织的斜织机和鲁机之外,提花织机有多综多蹑和束综提花两种类型。丝织机的构件上,综杆演变为可以提上压下的双蹑双综框开口,提高了生产效率。纡子引纬和木刀打纬演变为将两道工艺合一的刀纾,便利了操作。后来又演化为两头尖的梭子作引纬专用器具,打纬则用筘。固定的定幅筘又演进为能前后摆动的打纬筘。汉代丝织机已普遍使用有四脚机架的、脚踏提综开口的斜织机,从织物的品种和质量上看,取决于织机开口运动的水平,而斜织机已经具备了织机开口、引纬、打纬、送经和卷取五大运动的技术要求。在西汉时的公元前73~前48年间,河北巨鹿陈宝光家,已使用120综蹑的多综多蹑提花绫锦织机,织造葡萄锦和散花绫等高级丝织品,其制织工艺非常人所能胜任。到三国魏时(220~265年),陕西扶风人马钧将绫机进行了革新,采用蹑综循序控制的办法,将蹑减少到12个,简化了工艺操作程序,使织物纹样仍能达到变化灵活,从而增加了产量。对于复杂纹样和花纹纵向循环较大的织物,片综提花机由于受结构的限制而难以织造,则可用束综提花机来制织。汉代束综提花技术已开始形成并较完备,这类织机采用花楼束综提综,整个机架和经面都呈水平,束综可以控制提花部位经丝的提沉,而单综则通过脚踏杆、提综扛杆,来控制地经的提沉,这就能制织锦、绮、绒圈锦等工艺复杂的织物。汉代提花丝织物,已把动物纹和花卉纹等结合起来,可将花纹循环相应扩大到10cm以上。
唐代束综提花技术逐步普及,并将多综多蹑机和束综提花机结合起来运用,使纬显花织物大量出现。汉代的经锦已为唐代流行的纬锦所取代,使织物图案纹样更加复杂多变,品种更为丰富多彩。在织物结构上,出现了变化斜纹组织、双层锦组织和缎纹组织;在织造工艺上达到了高度水平。但是唐时对手工技艺一般秘不授人,视技艺为维护个人或家庭生计的手段,很少传世。如亳州轻容纱闻名遐迩,而亳州之大,兵有两家能织,没有很好推广。唐时名人褚遂良的后裔褚载,在广陵居住多年,尽得机杼之巧,后来回到其故里杭州,将织造技艺传于乡里,杭人得益匪浅,后世还对他立祠奉祀,可见技术的提高还需要及时的总结,否则效果是大不一样的。
我国的缂丝工艺始于唐代,由缂毛工艺移植而来,用通经回纬,分段织出色晕层次,进行多色纬小梭挖织,是一种创举。四川益州窦师纶所创锦绫特色纹样,有天马、麒麟、花树、对鹿、对雉、斗羊、翔凤、游鳞等十余种,为蜀锦生产开拓了新路,世称“陵阳公样”;从此也扩大了丝织物崇尚色彩图案华丽多姿的新风尚,“唐样”盛传不衰。
宋代织造工艺达到配套和进一步完善,有关蚕织生产著作传世较多,尤以南宋楼踌<耕织图>,将蚕织的全过程作了形象化描绘,对丝绸生产的普及贡献较大。宋代丝织机结构已经相当完善,既有占地面积小、制作简便、操作方便的立织机;又有花楼式提花的绫织机和缎织机以及双经轴的罗织机。束综提花机上下只需织、挽工各1人操作,为了织横向多花,用小花本机织造对称的花型时,纬循环可达2400根,纵向花纹单元长度可达100cm以上。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,各类丝织品种都有相当发展,并达到了新的工艺水平。如宋锦就有40多个品种,用于袍服外,又广泛用于装祯、装裱;织金锦已较为流行;绫类有异向绫、同向绫、交梭绫和长纬浮显花绫等,较唐时工艺有显著进步。宋罗达到历史高峰,尤其是无固定绞组的链式罗,品种花色繁多,而固定绞组的二经绞和三经绞在宋代开始广泛流行,同时还出现了特殊工艺的织金罗、缕金罗、色织罗(熟丝罗)等。纱类织物的工艺也有发展,出现了举之若无的上品轻容纱,还有绉纱、粟地纱、金条纱、织金纱等。宋代称缎类为“纶丝”,有织金、闪色、间道、五枚缎等。绮类有米字纹绮、长春花绮、菱形菊花绮等20多个品种。宋代缂丝工艺将画、缂结合,甚至超过刺绣品,达到了高度艺术水平,出现了许多传世名作和缂艺高手。
元代民间织造相对削弱,官织生产则偏重绫罗锦缎等品种,特别是织金锦发展最突出。故大量耗用黄金。有打成金箔粘贴在绵纸上再切成细条的片金,有将金片包在棉线外面加捻而成的捻金(亦称圆金),也有将丝线染上金粉而成的软金。元代销金、制箔、捻线等工艺比较发达,并有所创新。织金锦的组织都是金线、纹纬、地纬三组纬丝组成的重纬织物,显花部位则有平纹或斜纹变化等结构。元代缎类织物也得到发展,有六枚素缎、织金纶丝缎、五枚正反暗花缎等,织缎技术达到较高水平。另外,效应起平花的绞丝罗、四枚异向绫、丝绒、纱类等品种也有增加。织造锦缎类产品用云肩栏袖织机,其构造较前完备,工艺相应提高。元代织物图案流行十样锦,包括长安竹、天下乐、雕龙、象眼、宜男、宝界地、方胜、狮团、八答晕、铁梗蓑荷等,纹样复杂,成为蜀锦等品种中的佳品。
明清时期手工织造丝绸的工艺技术,已累积达到高度水平,机具装置已按不同的丝织品种需要,分为各种类型,纱罗用罗织机,平素织物用小机或腰机,提花织物用花楼束综与综蹑结合的提花机织造,分别有小花楼织机和大花楼织机。江浙地区能自造的织绸机械已有绫机、绢机、纱机、罗机、绸机、缎机、绒机、宋锦机、漳缎机、云锦机及缂丝机等,官府织造局又有织制1.3~1.7m(4~5尺)的阔幅缎机;织制2m(6尺)以上的特阔提花机,上面挽工2人,下面织工3人,一架织机需5个织挽工操作。提花织机结构尤为复杂完善,功能灵活,亦可制作素罗或小花纹织物。使用挑花结本的原理,通过挑花、倒花和拼花等工艺,就能适用于各类花纹图案的变化规律,根据纹样设计,按同类项合并的方法,把经丝分别编组和结集成花本,循序进行控制,提综织造,即可织出各种提花织物。这项技术在明代以前,我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。法国在1725~1799年间,才有布启、贾克松和雅卡尔(亦译贾卡)三人,先后分阶段创造了纹板穿孔控制的提花机,用纹板代替花本,直到1860年才制造成功600针提花机的机械提花脚踏丝织机。日本于1897年由田佐吉制成自动换梭丝织机,从此逐步改变手工织绸而为机械化织绸的道路。我国明清时期手工织造工艺娴熟,分工日益细密,丝织新品种达到了最盛期,明代盛行的云锦、妆花锦缎、缂织龙袍、官服补子、织金绫、贡缎、官纱、漳缎、雕花绒、彩经绒等,花色品种可称应有尽有。仅以清代官织的缎类为例,就有素缎、花缎、闪缎、锦缎、暗花缎、妆花缎、绒缎、贡缎、摹本缎、花累缎、云缎、彭缎、蟒缎、织锦缎、织金缎、八丝缎、漳缎、清水缎、纶丝缎、杨缎、片金缎等,锦缎类花色品种就达千种以上,这是生产技术高度发展的结果。但是到了清代末期,手工织造迅即盛极而衰,近代丝绸工业蓬勃兴起,生产技术转向机械化、自动化道路发展,手工织造工艺逐步被淘汰。现在作为南京云锦织造传承之一的宜贡坊,其开发的云锦产品中各种花纹图案的妆花纱、妆花罗、妆花锦、妆花缎等富有特色的产品图案,是为数不多的织造文化传承企业之一。
版权所有—南京宜贡坊云锦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云锦 ICP备案:苏ICP备11036448号
地址:南京市傅厚岗1号富昇大厦1208室 云锦专卖店电话:025-57711881 13151096236